查看原文
其他

李铁夫:中国油画第一人,平生只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

迟轲 020艺术观察 2021-06-30

人生不长,需要懂点艺术,关注020,持续接收好文章

李铁夫(1869—1952),广东江门市鹤山人。艺术巨匠,革命家,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与当时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里程碑式人物。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就读阿灵顿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威廉·切斯画室,纽约艺术大学等多所教育机构。同盟会纽约分会书记,纽约艺术大学副教授兼学生同盟主席,美国国际画理学会会员,华南文联副主席,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油画系主任。



1946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郭沫若邀冯乃超去拜访李济深和李铁夫时曾满怀敬意地对乃超说,李铁夫是值得认识的一位奇人,他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位老朋友,他搞革命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有出世。


1869年李铁夫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县陈山村龙门里的一间只有十三桁瓦顶的土屋里,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土地贫瘠,生计困难,使鹤山县大量乡民远越重洋到海外谋生,他们大多到北美洲当时的英属加拿大和美国,其中也包括李铁夫的许多族人。


铁夫幼年曾在乡中随一位孝廉吕辉生读书,很早即表现出绘画天才。后来他去国外四十余载,还未忘情于传统的诗文书法,而且达到很高的造诣,这不能不感谢幼年时代这十分短暂的学习机会。


在乡野中的劳动和生活,炼就他强健的体质,也扎下了对乡土深厚的感情。他四十岁左右在纽约郊外,还常攀到树顶上照相,近八十岁时还日行数十里,能轻快地蹬上峨嵋山。虽然在国外他受到乃师威廉‧切斯的影响,常戴巴拿马硬草帽,穿加毡盖的皮靴,俨然一派西方绅士的丰采,但却保留着很多故乡的生活习惯,常吸浓烈的烟草,喜食狗肉,尤爱牛肉炒粉;在他离开故乡六十年之后又回到陈山村时,还首先要吃芋头烧牛肉——这是陈山村农民每年秋收后,舞火龙庆丰收时必吃的。重返陈山村,他还给蟹眼泉留下这样一副对联: “蟹眼涌泉秋更冷,龙珠赛月夜增光”。在这略含悲凉的诗句中,留恋的是童年时代的幻梦──上百个精壮的青年农民舞着一条火龙, 由一个火球(龙珠)引导着前进。那是一种原始的纯朴之美,一种剽悍的力之美!


正是这种强劲的生命力,赋予他革命者的勇敢坚毅的气质,也使他的艺术始终洋溢着雄浑劲健的气魄。


李铁夫晚年回顾一生经历时曾说:“平生只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


自十九世纪末期,孙中山即经常到英国、加拿大、美国的华侨中间进行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建立了海外各地的兴中会分会,并于1904年参加了致公堂 (洪门会),深入到旧金山等地的洪门会众之中进行宣传。从这个时期开始,李铁夫即追随孙中山,而且,愈是在艰难的时候,愈表现出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坚定性。他比孙中山小三岁,常称中山先生为“孙大哥”。


1907年徐锡麟和秋瑾在国内惨遭清廷杀害。当时已经在英国组织起兴中会的李铁夫, 第二年又随孙中山由英至美,筹建同盟会纽约分会。1909年12月同盟会纽约分会正式成立, 孙中山主盟(当时参加的十五人留下了一张合照,孙中山居中,李铁夫在他的右侧),此后,李铁夫担任了六年常务书记,他不仅组织演剧和导演电影,还把自己卖画所得和艺术奖金捐助革命。



1910年李铁夫(前排左一)与纽约华侨电影公司人员合影



1910年清廷军舰海圻号抵纽约,李铁夫与另两位同盟会员,冒险登舰,慷慨陈词,终于说动了清廷海军舰队统领程璧光和全舰官兵举义,参加了民主革命。李铁夫的确并非普通的文弱画人,而是一个不畏牺牲,热血奔腾的革命家。


袁世凯窃国篡权后,1914年黄兴到美国各地宣传组织“讨袁护国”,与李铁夫即成挚友,在纽约时两人同住一室,李铁夫还赠黄兴《海滨风景》等两帧油画 (后来黄兴带归国内)。也正在这期间,1915年,孙中山与黄兴联名在海外报刊上推崇李铁夫的画学“绝艺”,“洵足与欧美大画家并驾齐驱,诚我国美术界之巨子”。从艺术的评价上说,这些话语并不过分,但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三十年后的1944年,李济深向桂林美术界推崇李铁夫时也说过:“他将艺术与人生融和成一片了,不知道什么叫做功名利禄,什么叫做交际应酬。”而在他去世二十七年后的1979年,当宋庆龄得知将出版他的画集时,立即亲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可见,在辛亥革命的一些创业者心中,李铁夫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蔡元培说过:“革命者不计成败,偏重感情,近于艺术家。”李铁夫恰是这样一个富有正义感与爱国激情的革命者与艺术家。


1887年李铁夫十八岁时进阿灵顿美术学校,他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个到西方学习艺术并达致高深造诣的人。天资和勤奋使他在校考试时获得过第一名和奖学金,此后又多次获奖。 最初的多年他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不仅攻研油画和水彩等绘画专业,系统地学习了雕塑 (他雕塑的铜像,1914年在美国展出时曾得奖)。他也许还学过其他的专业──比如电影(至今仍存有他在美国华侨中拍摄影片自任导演时的照片)。李铁夫到过包括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学习,后期的研究与探讨则主要在美国。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他即把大部分时间从事革命活动,直到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他才又把主要精力放到艺术活动方面去──1913年再入纽约艺术大学进行研究,此后,他参加艺术活动的学院和研究机构还有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和国际设计学院(即万国老画师画院或艺术研究院),这时期他已是四十多岁的成熟画家,他的作品参加过不少次展出和竞赛。


李铁夫在自印的名片上写着,1905~1925,威廉‧切斯和约翰‧萨金特的门人(追随者)。切斯是美国名画家、教授,门下出过肯特那样的巨匠。切斯除在纽约艺术大学和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中任教而外,还在纽约第十街开设自己的画室,其地离李铁夫住处不远,李铁夫向他求教是很方便的。



未完成的老人像

布面油画

61×48cm

年代待考(1930年以前)



约翰‧萨金特虽然没有长期在学院任教,但自十九世纪末,他的作品首次到波士顿展出,即影响巨大。评论界认为:“在美国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展示出这样多的真正可以称之为风格突出的优秀之作。”不久他又在波士顿等地接受了壁画创作任务。直到1925年他去世之前, 经常居留美国。李铁夫自称1925年前是他的“追随者”,也正是指的这段时间。


李铁夫与切斯和萨金特接近时,是在他早已具有相当丰厚的绘画训练基础和艺术经验的时候,他所汲取决不是仿效皮毛,虽然他谦虚地自称是两位名匠的 “追随者”,但人们拿他的作品与这两位美国现实主义大师相较,就会发现,他真正地汲取了这两位前辈的艺术精华。


在巴黎奠定了艺术基础的萨金特与到慕尼黑探讨新道路的切斯,两个人有许多共同点: 都不满足于学院派自十八世纪以来所受到的新古典主义束缚而形成的那套僵化了的脱离自然、临摹抄袭的公式和教条;都从十七世纪荷兰、西班牙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受到启迪,重视面对自然和真人的直接写生,追求人物的内在精神,强调笔触的表达情绪的效能和探讨外光的色彩效果;都崇拜委拉斯贵兹,因而也欣赏马奈的成就,并与马奈或其他印象派画家有密切的关系。


萨金特为创作历史壁画去埃及收集资料时所画的《埃及少女》,虽是一幅裸体习作,展出时却引起轰动。《艺术杂志》评论它是“超级的画室人体习作,在力量、真实和绘画美方面的杰作”,正因为这幅人体不仅完全打破了“希腊罗马石膏像”的标准造型,而且在构图姿态和面貌肤色上显出了独特的创造和鲜明的个性。萨金特晚年以他侄女罗斯‧玛丽为模特所画的《斜倚》,被认为超过了马奈画的另一幅《斜倚》。萨金特这幅画人物情绪含蓄、笔法奔放而不觉卖弄、色调高雅。他的这类晚期之作,对于“追随”他的李铁夫影响当然不小,尤其是在笔触的技巧运用方面──艺术史家们论定,萨金特“笔触的杰出技巧是他艺术的核心”。


对于威廉‧切斯的艺术,评论家曾说:“尽管切斯在印象派影响下追求明亮的色彩,他却终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艺术之神是委拉斯贵兹,并且倾心于哈尔斯明快的笔法。”切斯早期的人物肖像较之萨金特的作品更觉深沉朴实,李铁夫的风格更接近他。切斯后期受到印象派影响而追求外光的色彩效果,二十世纪初期他曾在纽约长岛开设“户外课堂”,这正是李铁夫在纽约筹建同盟会分会时期。本集中的水彩画《纽约郊外》,与当年切斯所画的 《长岛风景》的色调是非常接近的。李铁夫喜欢画鱼,也是直接受切斯的影响。“切斯以有鱼的静物画使世人瞩目,但他也长于任何题材。他的最好的作品都具有新鲜感。他笔下的鱼似仍在翻腾颤动。”


切斯与萨金特都是在学院传统的基础上,努力改革和创新的艺术家,这种革新的探求精神使李铁夫能够深入到欧洲现实主义油画传统中最富有生气的领域中去。


见到李铁夫晚年作画的人,记得他常喜欢用“One,Two,Three”(一,二,三) 来说明绘画技巧的奥秘。当然,这首先是指画面上“三度空间”的表现,其次也是指的笔法上的秩序、层次和节奏感。自文艺复兴后,在技术上许多画家孜孜以求的就是“第三维”的表现力, 而对于来自东方的学子们,这似乎更是一个难题。


学院派中新古典主义的末流,只是在僵死的轮廓线内“填”颜色,失去了十七世纪大师们那种生动感和表现力。而像委拉斯贵兹(还有哈尔斯)那样的巨匠,则往往能“一个笔触,就同时解决了造型、明暗和色彩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所以,马奈才说“委拉斯贵兹乃是画家中的画家”。李铁夫通过萨金特和切斯所掌握到的也正包括了这些方面的杰出技巧。有的评论者认为,李铁夫所探讨的西方艺术的途径和他“笔下所掌握的西画的精神与内质”是稍晚的几位留学西方的名画家“所没有触及的”,大约主要也是指的这些方面。


当然,造型的深厚感和笔触色彩的表现力,在李铁夫的肖像艺术中,是与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轻快的小笔触增加了抒情气氛;《斗牛士》圆浑的造型强调了人物的健壮有力;《大学生》与《蓝眼青年》用薄涂轻揉的笔触,使人物更觉潇洒;与之相反《老教师》和《灰髯的教授》则多用厚涂和方硬的线条,去突出人物的庄重与深思。



音乐家

布面油画

71×58cm

1918年(署款最早作品)



在国外所作的三幅少女肖像中,《金发姑娘》在冷调的暗背景上浮现出面部明艳的色彩,华丽中含有淑静的美;《黑发少女》则整个地用暗浊的色彩和朦胧的调子,加重了悲剧的意味;《秀发女郎》却采用高亮的调子和清新明艳的色彩,使人物犹如初放的鲜花富于青春生气。1941年秋,诗人柳亚子访问李铁夫时,画家把一幅美国女同学的画像拿给诗人欣赏,事后柳亚子赠李铁夫的诗中便有“壮士虬髯挥铁笔,美人玉貌胜仙茶”之句。



1930年李铁夫(左二)、胡根天(左一)、冯钢百(左三)在广州合影



归国以后,李铁夫在油画上显然还在追求新的突破,《画家冯钢百》与《瓜蔬与坛盘》即是明显的例子。在为冯钢百画像时,作者改变了过去把人物身体与背景融在一起的传统手法, 而使浅亮的灰衣服和握笔的前臂突现在黑背景前,加强了人物的动势和力量感,同时,还借鉴了印象派的光色处理,以及使笔法更为奔放。



柳亚子赠诗中的“壮士虬髯挥铁笔”就是这种矫健笔法的形容。这幅肖像与静物《瓜蔬与坛盘》都发挥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运笔传统。李铁夫致友人信中曾认为当代国内真正的画家“只有齐白石、吴昌硕二人而已”。可见他对中国传统笔法的向往。他暮年随意所画的一些油画静物中,也可看出他仍在兢兢试探那种带有装饰风、近于传统国画的方法,《蟹与虾》、《蛙与白菜》、《双鸭》等都可为例。



明虾

布面油画

63×78cm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李铁夫归国之后曾计划创作一组(数十张)关于孙中山或辛亥革命的历史画,为此曾致函少年时代在美国相熟识的孙科。孙科复函时虽尊称他为“李老师”,但并末给予实际的支持, 故只得放弃计划。直到1946年他在南京开画展时,才展出了一张《蔡锐廷就义》。据说这张画是他客居南京时所画,算是偿点夙愿。而当时,根本不具备创作历史画的条件,他又届七十六岁高龄,但从画中仍令人感觉得到画家对于革命者惨遭杀害的深切同情与莫大悲愤。



二次革命失败蔡烈士锐霆就义时写真

布面油画

71×108cm

1946年



在现存的李铁夫水彩画中,标明年代最早的是1920年。萨金特前此已多次到美国逗留,且自二十世纪初以来,萨金特对于豪富索作油画肖像已感到厌倦,而更多地以水彩画表现自己的灵感。美术史上说:“在萨金特的笔下,水彩有如生动的速写,他以豪放的笔触、明亮的色彩、有力的光暗对比捕捉住景物的生气蓬勃的印象。”“他那些为了自娱的水彩画乃是美国水彩艺术中除了荷麦之外最伟大的水彩艺术。”李铁夫在追随萨金特时期,对他的水彩艺术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比较李铁夫的《瓶菊》和萨金特的《石榴》,明显地可以看出,在奔放不羁、色彩明丽、抒写灵性等方面,两者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瓶菊

水彩

38×58cm

1947年



源自英国传统的萨金特的水彩画,以明快、流畅、水分饱满见长──李铁夫的水彩作品也都有这些特点,如《放牧》、《溪边柳》、《沙田》等可以为例。但李铁夫的水彩画还有自己的另一种风格,即以枯笔浊色所表现出的苍劲之美,如《纽约公园》、《林荫道》等,这里反映出他的由中国传统艺术的草书和水墨画的功底所形成的审美趣味。


萨金特和切斯都在晚期追求过印象派的色彩方法,从李铁夫的水彩画中也不难看到他在这方面所受的影响。无论是在《牧马》、《山色》或是《古松》中,都充分表达出阳光大气的闪烁和流动感。


在李铁夫归国后蛰居香港的年代,由于生活条件差,油画创作甚少,水彩画反而画得较多。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画家一面发挥外光明丽的色彩效能,同时更着意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的表现能力与抒情诗意。《红磡山》与《秋色》等画都在水酣色畅的同时显出书法的笔力,还有许多幅以木船为主体的风景,用笔不多,却在水光云彩的映照中营造出阔大空灵的意境,四十年代,他还在宣纸上画了不少水彩,皴点笔法的效果更为明显。


李铁夫后期的水彩画,大约有不少是根据记忆创作的,故常显出抒情自由,不拘形似的特点,其中《四川峨嵋》一画被公认是他的水彩画中的杰作。这幅画发挥了传统水墨画的特长,谐和而具有丰富的色彩,高雅中充溢着生活的实感,氤氲浓重,气魄雄浑,极有中国民族艺术的风度。



四川峨眉

水彩

38×57cm

1947年



李铁夫在书法方面下过相当的功夫,所以他的字并非人们所说的那种“画”出来的“画家的字”。除了有幼年的功底之外,他在海外数十年间还经常练字,在纽约访问过他的友人常说,李铁夫几乎每天都写一些大字。他的书法吸收魏碑的精神而以颜字为基础,长辈康有为书法的恣放,朋辈孙文字体的厚重都给他以影响,绘画艺术精深的造诣,尤使他的书法变化多姿而又浑为成熟完整的境界;磊落的胸怀和端严的节操,形成他博大高洁的书格和朴拙真率的审美趣味。他多次书写过傅青主的书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这也正是李铁夫自己的审美观。


他可以写出“松柏老而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那般稳健坚实的风格,也可以写出“打门无俗客”那样苍老而恣肆的风貌,还可以写出“画阁”那种潇洒飘逸的风致,而所有这些, 又都出于自然而毫不卖弄做作,都令人感受到它们的真诚质朴之美。


据柳亚子记述,他1941年在香港访问李铁夫时,除了欣赏绘画之外,李铁夫还拿出新作的诗篇给他看,其中有“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之句,可见作者渴望抗战胜利的愿望给柳亚子很深的印象,也可见李铁夫平时写过不少诗,也偶尔出示友人。不过他的诗却从未公开发表过,有些随写随丢,加上几经战乱,已大多散失不存,在他的遗物中只有少量草稿残留在纸片上,还大多是自拟的联句,较完整的诗仅有四首。


五言古体抒怀诗一首,作于1909年筹建同盟会纽约分会时,诗中充溢豪侠气概,表示牺牲决心,补记时特别提到“王昌同志”及王昌枪杀袁世凯党羽汤化龙的事件,并认为自己当年的这首诗曾起到激励的作用──“或此诗有以成之也”。王昌本是一个理发工人,出身与李铁夫同样贫苦,所以诗中颇强调下层群众的革命力量,“颇疑屠博中,可与共奇谋”。桂林感怀诗二首作于1943年元旦,那正是抗战的艰苦年代,诗中抒发了忧国的愁绪,也表明了奋起的决心。



纽约公园

水彩

44×56cm

1920年



比较长篇的是辘轳格抒怀诗五首,虽未标明年代,但却很能反映出他归国后的遭际和心境。他1930年回国时虽已年过六十,仍怀抱着热情与理想,但现实却使他很快看清,他青年时代为之献身的革命,并没有真正给人民带来幸福,而当时国内的不少当道者不仅背离了孙中山的遗志,并且堕落为鱼肉人民的官僚。李铁夫在诗中表示要与这些人划清界线“水分泾渭污难合,器异熏莸味岂投”!并决心在清贫冷落中坚守自己的节操:“俊杰知时宁就暗,良禽择木岂迁幽?”他斥责那些争权夺利,蒙骗人民的官僚是:“蜗角蛮争徒自扰,蛇心佛口不知羞!”



纽约郊外

水彩

29×56cm

1924年



李铁夫晚年在香港住的是一间三面无墙“家徒四柱”的破屋,他自嘲为“水瓜棚”,但他那艺术家的创造热情和人生理想却并未泯灭。他常在一些残旧的纸张上作水墨画,以抒发他未酬的壮志,这些画的题材大多是逡巡的猛虎、振翅的雄鹰或自由翻飞的鸿雁……



林荫道

水彩

39×45cm

1932年



四十年代初他己七十余岁,还向李济深说过,希望有机会为五位当代人物——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冯玉祥和郭沫若画肖像,可见他的历史眼光是敏锐和深邃的。所以,当1949年12月香港进步文艺界人士以给他祝寿为名集会迎接解放时,他便兴高采烈地跟青年人一起扭秧歌。1950年人民政府迎接他回穗后,也即欣然接受了华南文联副主席之职和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之聘,并表示将自己的全部作品献给国家。


1952年李铁夫逝世于广州。他的全部作品至今一直保留在广州美术学院。继1979年他的第一本画集在上海问世之后,岭南美术出版社为他编印的这本大型画集又即将出版。历史终竟没有忘记他。


1983年,他的故乡鹤山县的人民还集资建成了“铁夫画阁”,不仅把他作为一位艺术界名人,而且把他视为革命先驱和爱国志士,永远纪念。“铁夫画阁”入门处悬挂着李铁夫生前书写的一副对联,此联不仅表现出这位艺术家当年对于故人、故里和故国的深情,还代表了一切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心意。对联写的是唐代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说明︱原题《李铁夫其人及其艺术》,1984年末于广州美院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更多热读(点击直接阅读)

司徒绵涂志伟陈丹青田克盛徐里王宏剑潘晓东邵增虎杨尧冷军林风眠王肇民罗尔纯忻东旺靳尚谊詹建俊赵无极谢楚余郭北平罗中立张闯何多苓冉茂芹杨飞云方晓龙方声涛毛焰丁一林孙洪敏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

罗尔纯: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上,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

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朱德群:“我的成功有夫人一半的功劳”

李青萍: 捡破烂是为了活下去,活下去是为了能画画

陈丹青:“如果没有陈逸飞,就不会有今天的陈丹青。”

喻红:为何被称作当代画坛的“大姐大”?

这4个油画家,画出来的女性最美,没有之一!

田克盛︱世间最美的风景:那一缕诗意的阳光!(120幅作品)

吴冠中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我一直想说真话”

赵无极凤凰卫视许戈辉专访,难得一见

伦勃朗:穿透灵魂的光

毕加索:“艺术是个谎言,但却是一个说真话的谎言”

米勒:最穷苦潦倒的画家却画出了最温暖的画

弗洛伊德:“被人们遗忘使我感到振奋”

安格尔:“素描是真正的艺术”(50幅素描作品)

赵无极的12堂绘画课

王宏剑:农民的史诗

司徒绵:美国画坛记住了他

忻东旺的幸与不幸均来自于他的天分

毛焰:真正的天才是在专注中燃烧的人

杨飞云:不升华到美的东西就不是艺术

冉茂芹:生命的歌者,自然的诗人

何多苓:你让我画丑,我有些困难

罗中立:“我曾经也是个逃课的学生”

谢楚余:让男人心动,让女人心醉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务合作、转载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广州541794294@qq.com(微信)

深圳517172580@qq.com(微信)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艺术家作品

请在页面右下角留言,我们将及时联系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